分类 杂谈 下的文章

在江浙沪旅行期间,作者参观了杭州西湖边孤山上的法喜寺,对宗教的误解和佛教的修行有了深刻体会。在中国,宗教常被误解为交易或解法,而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智慧,戒律旨在保护人们不受欲望伤害。作者欣赏弥勒佛的积极精神和接纳态度,认为这是普世价值。法喜寺门口的“莫向外求”牌匾提醒人们,真正的需求和欲望源于内心,向内求才能获得内心安宁,向外求则可能导致欲望膨胀。

这首诗以极简的工业意象构建了当代情感关系的残酷剧场,揭示后现代社会人际互动的异化本质。那些木纤维里的油墨残渣,或许是我们存在过的唯一证词。

这篇文章是一位大陆高中生对香港近期事件的观察和思考。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周围环境的变化,感受到了香港事件对大陆的影响。他提到了同学们对香港“废青”的愤怒和指责,以及网络上流行的“我支持香港警察”等话题。作者认为,被管控的媒体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安定,但也失去了新闻的自由和中立,导致人们无法全面了解真相。他呼吁人们在阅读新闻时保持独立思考,质疑所看到的信息是否全面和真实。

这段文字通过对比和隐喻,探讨了个体在广阔世界中的定位和存在。它描绘了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反差,如黑土地上的柑橘和沙漠中的水稻,以及狭窄出租屋与温柔床的对比。作者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时间流逝的恐惧,同时通过放生鱼的比喻,强调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。最后,通过在骨头上刻名字的意象,表达了对记忆和被记住的渴望。整体上,这段文字是对人生、记忆和时间的深刻反思。